微孔声学,中国人的贡献
微穿孔型声屏障中国人的贡献 ,微穿孔板的概念在上世纪40年代被提出,但直到70年代中科院院士马大猷提出连接高低频的近似计算公式及实验样品之后,微穿孔板才开始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微穿孔板结构简单,吸声特性可精确计算,面材也不受材料限制,可根据不同目的选用不同板材,并且清洁、无污染。
中科院声学所噪声控制与振动研究室主任李晓东介绍,“微穿孔板同时满足了无纤维粉尘吸声材料发展的需要,可应用于需要高度清洁的血液病房、电子加工车间或应用于需要透明的吸声材料、半公开性的办公室等场所。随着微穿孔板理论和设计研究的普及,其应用将更为广泛,特别是在许多噪声治理和音质控制工程中可用作微穿孔板消声器、微穿孔(透明)消声通风百叶窗、微穿孔板声屏障等。在应用方面,德国弗劳恩霍夫学会建筑物理研究所开发的微穿孔板类结构吸声材料十分典型,十几年前成功应用于德国议会大厅的透明化改造,还曾在西方国家引起广泛关注。”
李晓东说,作为结构吸声材料,由于微孔加工方法的不断发展,有关吸声机理的研究以及应用范围得到不断扩展。现在,人们不仅可以用激光,而且可以利用粉末冶金、烧结丝网、电刻腐蚀的方法形成微孔吸声。此外,穿孔板及结构作为无纤维粉尘污染的一种有效吸声材料,特别是在高温、高声强极端恶劣环境或高度清洁要求的特殊环境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新闻动态更多…
- 县长亲临指导新厂建设规划10-15
- 关于目前多家公司抄袭、盗用我公司网站产品侵权公告10-05
- 成都铁路局工务(建设)系统第九批物资(非金属复合声屏障)采购招标02-27
技术中心更多…
- H型钢立柱的焊接和安装02-28
- 高速公路隔音降噪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文件12-31
- 日常维护保养技术12-31